【人物小傳】周樸,男,國防科技大學某室研究員。長期從事光學領域科研創(chuàng)新和人才培養(yǎng)等工作,獲授權專利50余項。榮立二等功2次、三等功1次,先后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、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。
“成功了!”前不久的一個深夜,國防科技大學某實驗室燈火通明,研究員周樸和團隊成員激動地歡呼起來。繼去年底研究成果入選“全球光學重要成果”后,他們再次實現(xiàn)突破。
“一路高光”是周樸的名片。2001年,周樸以高分考入國防科技大學,就讀光電工程專業(yè);2005年,他以專業(yè)第一的成績,免試攻讀碩士研究生;后來,他又被推薦提前攻博,并以全優(yōu)通過博士論文答辯。
讀博期間,周樸開始研究光纖領域某項課題。當時,這項研究國內尚未起步,國外也處于初步探索階段,是國際公認的技術難題。有人勸周樸換個相對容易出成果的課題,以保證博士研究生順利畢業(yè),他卻下定決心啃“硬骨頭”,以填補這項空白。
下決心容易做起來難。在一沒有經驗借鑒、二沒有完備實驗條件的情況下,周樸總結出30多種理論上可行的技術方案,并逐一建模定型驗證,歷時一年多終于確定最佳方案。博士畢業(yè)后,他的論文被評為全國優(yōu)秀博士學位論文。
越是艱難越向前。留校任教不久,周樸團隊就擔負優(yōu)化某系統(tǒng)攻關任務。他們反復研究設計系統(tǒng),廢寢忘食做實驗。為盡快實現(xiàn)系統(tǒng)設計運用最優(yōu)化,他把上百個器件的性能參數(shù)熟記于心。
“不知用掉多少實驗器件?!眻F隊成員馬閻星回顧這段經歷時說,經過無數(shù)次實驗,團隊終于實現(xiàn)技術創(chuàng)新突破。
在同事眼中,周樸不是在沖鋒,就是在沖鋒的路上。實現(xiàn)某技術重大創(chuàng)新后,他又帶領團隊朝著解決某項前沿課題進軍。經過無數(shù)次實驗,周樸團隊突破了其中的關鍵技術,被認為“整體技術達到國內領先、國際先進水平”。
一花獨放不是春,百花齊放春滿園。科研攻關中,周樸聚合帶動身邊一批優(yōu)秀年輕人,團隊成員先后有16人次榮獲軍隊(省部級)科技進步獎一等獎。
“追光者”與時間賽跑。這些年,周樸白天被教學科研工作擠滿,晚上成了他閱讀文獻和思考的黃金時間。
有人問他:“‘白加黑’的拼勁源自哪里?”周樸堅定回答:“作為一名軍隊院校教學科研工作者,就得以時不我待、只爭朝夕的憂患意識,開展科研攻關,努力為強軍興軍作貢獻。”
